【智能】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 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整装出发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5-09 关键字:智慧社会 点击数:1817

【来源:通信信息报】

      人脸识别入场、无人零售超市、无人驾驶巴士、智能试衣间、即时同传的机器人……近日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智慧生活的酷炫与种种“黑科技”。在峰会上,专家学者们也围绕智慧社会、数字经济展开了深入讨论。数字中国建设的共识逐渐凝聚,智慧社会的蓝图徐徐展开。从智慧城市,到如今的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向纵深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变革传统行业、拓展产业边界,智能日益成为各领域、各层级竞争主体核心优势的关键构成要素,正为经济发展积累更多新动能。

  论道智慧社会愿景

  在中共十九大上,“智慧社会”一词被正式写进报告当中,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并列。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会,预示着数字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明显加快。什么是智慧社会,如何建设智慧社会?在本届峰会上,专家学家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给出了答案。

  4月21日举行的“共建智慧社会新时代,共创智能产业新动能”分论坛,首次明确了智慧社会的定义,提出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是推动智慧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智能成为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是智慧社会到来的重要特征。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用五个“高度”概括了智慧社会的基本属性:智慧社会是高度被感知、高度互联互通、高度数字化和被计算、高度透明、高度智能化的社会。

  从千篇一律的“智慧城市”,到“以人为本”的智慧社会、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化、信息化的进程将扩展到整个社会,智慧社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一脉相承,也将成为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对此,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表示,“数字中国”建设面临最佳历史契机,发展智慧社会是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的必然选择。”

  智慧社会,未来已来

  智慧社会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早已走进民众的生活。在本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上,“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领域的应用精彩纷呈,描绘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未来已来的智慧社会场景。

  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福州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浙江“最多跑一次”、异地就医一卡通、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等30个最佳实践成果亮相峰会,生动诠释了“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打破信息孤岛,打通数据壁垒”“监管无死角,治理更高效”“服务零距离,企业好办事”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电子政务中国样本。

  前沿科技点亮智慧生活。展会上,各种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超市、人脸识别、VR实验室等点燃了公众的科技热情。峰会之外,这些高大上的黑科技早已悄然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多的智慧社区、未来城市正在成为现实。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打造智慧社会新动能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与产业资本、实体经济不断深度融合,成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潮流。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本届峰会主论坛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占GDP的比重达到32.9%。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速度不断加快,BAT互联网龙头企业对零售业、制造业等的跨行业投资异常活跃,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大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工业互联网以智慧工厂为目标,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动能和智慧社会的支柱。

  身处这场变革大潮中,新的智慧城市运营商将不断涌现,并成为中坚力量,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以及云计算服务商等都将是其中的一员。对此,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陈忠岳在新型智慧城市分论坛上表示,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慧化,新、老运营商之间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电信作为传统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凭借现在的网络基础和已经搭建的云网平台,最有条件成为新的智慧城市运营商。”

  归根到底,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杠杆,需要流动的数据资源、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制度建设,以及商业模式的重塑等。

 
 
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57号楚翘城园区1号商务楼2楼 邮编:210012
电话:025-84801919、84815856、84860679
传真:025-84816589 E-mail:jstc@jstc.org.cn
苏ICP备11030292号
  
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09-2012 邮箱登录
技术支持:无锡中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